官網文稿
天剛微亮,空氣中帶著一絲涼意,雲層中透出微微的陽光。2020年10月25日一大早,士林、北投、淡水區,慈誠委員培訓志工,已陸續來到關渡人文志業中心,準備進行今天的「和氣培訓課程」。學員四十位,隊輔及工作人員五十七位,共計九十七人參與。
由於培訓學員10月18日已經回花蓮尋根,上人授證的日子也即將來臨,今天的課程,除了安排「溫馨座談」與「知心相契」單元,讓大家暢談尋根心得之外,也邀請志工簡介各功能組的特色。
◎社區福田用心耕
簡玉蓉介紹「人文真善美」,是為慈濟寫歷史,為時代做見證,每次出班作業就是文字、平面攝影(照相)、錄影三人一組團隊出馬。因為需要的人才不少,因此歡迎現場即將受證的「新鮮人」加入,簡玉蓉說:「不要怕不會,用心就是專業。」
「生活組」也是臨時會有變化球的,因此活動的前置作業很重要,勤務含括吃的、住的,或洗廁所等等。嚴寶雲認為要正思維,不要有比較的心,做多做少當修行;放下身段不挑工作,「做中學學中覺」才能結好人緣,這塊大福田需要眾人好好耕耘。
蘇美玲分享「香積組」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香積志工要戴頭巾、穿圍裙,口罩、手套、防滑、防水膠底鞋。衛生是第一要件,時時保持正念觀,也希望師兄能多協助參與,因為「米其林」的大廚,以男性居多。
無論是打掃工作、醫院或園區周遭的整修、搭帳篷、景觀工程等等,「機動組」在安全防護、互相關照,都是「幕後的強力後盾」。蔣慶文說:「人生無常,要多利用時間付出,自造福田、自得福緣。」
◎回眸來時傳心香
溫馨座談時間,由資深志工分享他們進入慈濟的因緣,以及多年來如何兼顧道心、不忘初心。
陳清標談起進來慈濟的因緣,早期「慈濟列車」需要買火車票,陳清標當時是臺北車站站長,因此有機會接觸慈濟。後來因為上人的親和力,加入慈濟世界。
學員黃長祥說,由於剛進來不久,對於「募款募心」還有心理障礙。只要對方說,慈濟已經很有錢,或是有所質疑,自己就會說不下去。陳清標和陳兆棋鼓勵他,多看大愛臺、月刊;多了解慈濟在做甚麼,就有信心告知對方,我們為何要募款。另外也可以多參與訪視,自己感動了,自然可以跟人分享。
今年七十三歲的黃崇鉄,到竹圍國小當志工教靜思語。自認年紀大、聲音小,怕孩子們聽不清楚,還將靜思語寫在大張白紙上,來輔助教學。現在聽到孩子們,聲聲叫爺爺,心裡感覺很歡喜。黃文和回饋他,佛陀最後一位弟子須跋陀羅,一百二十歲仍可以皈依佛陀,所以他現在進來,一點都不晚。
李素蘭在慈濟新店醫院工作,她表示,自己不是醫生,也不是護理人員,卻可以在醫院關懷無數的法親家人,很有福報。她說,以前一直尋尋覓覓,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直到認識慈濟,才定下來。進入慈濟這麼多年,一直到現在仍舊道心堅定,那顆愛上人的心,永遠不變。
王淑惠向李素蘭請教如何募款,李素蘭回答:「說慈濟是我們做弟子的本分事,多聽上人開示,參加讀書會,可以吸收許多的法。有法才會走得久,有法才有法度,他人捐不捐就看因緣。」
士林三陳品秀之前是慈青,她說小時候很調皮,被父母帶去參加「親子成長班」,一路到大學也參加慈青。在營隊中,曾多次跟上人說,要幫上人擔起天下米籮,但是當時真的用心在說這句話嗎?還是只是跟著喊的一句口號?現在大學畢業,也有穩定的工作,因此就下定決心,真的要幫上人承擔天下的米籮。
◎人生選擇勤精進
紀雅瑩今天和大家分享「人生的選擇」,她說,一個人每天要做三萬五千個決定,換算每分鐘要做三十六個選擇。做事情要選擇,穿衣服要挑選,吃東西也要選擇吃什麼?要和誰做朋友?也是在選擇。
有選擇就有煩惱,但是來到慈濟,大家穿制服、要茹素。穿什麼、吃什麼就不用太傷腦筋。而且在慈濟有很多法親,時時都能給我們正能量,選擇變得很單純。
1966年,證嚴上人原本打算奉師命離開花蓮,移居嘉義妙雲蘭若,卻受到三十位信眾連署挽留。上人在去留之間選擇,一是師命難違,二是人情難捨。後來總總因緣,上人選擇留在花蓮,創立「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」,開始濟貧救苦的工作,才有今日的慈濟。
紀雅瑩也分享在海外做慈濟的總總,雖然在海外做慈濟不容易,但難行能行,現在已有許多菩薩新芽。因此紀雅瑩勉勵大家,既然已經選擇了慈濟,跟對了明師,就要守之不動、道心不退、勇猛精進。
學員吳麗華覺得,選擇善與對的方向,也是改變自己的開始。她會緊跟上人,朝堅定的方向,去做對的事,而且要努力去做,不可懈怠。目前她已選擇承擔人文真善美,發現下筆要寫出內心的感受並不容易,發願要更精進、多讀書,提昇自己寫作能力。
◎心靈故鄉尋根源
由於學員都已尋根回來,很多心得就在「知心相契」時分享。北投一黃少華說,已經是第三次去精舍,感覺那裏很祥和、很寧靜。這一次,常住師父帶大家繞了一圈,印象最深刻的是,走廊有一個「大圓鏡智」,師父期勉大家不要任意隨境界改變志向。
下午到靜思堂,見到上人,雖然遠遠的不是很清楚,但直覺他就像一位慈悲的長者。後來皈依,黃少華也很感動,當天回到家已經晚上十一點,雖然很累,但是心得滿滿,仍迫不及待想跟家人分享。
淡水二葉牡丹說,由於疫情影響,只有北部培訓學員到花蓮尋根,很感恩工作人員的安排。精舍師父也提醒我們要多讀書,要與時俱進,才能讓自己在菩薩道上走得更好、更穩。
淡水二洪鳳雅表示,到精舍尋根,不管是鼓的製作、樹的介紹,一草一木無不都在說法。導覽師父已經幾十年在那裏接引大眾,卻能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」。皈依時,上人說,皈依只是名相,我們要明白皈依的精神,就是要「不著相」、「勤修行」。
經過這段時間的培訓,每位學員都已汲取「靜思法髓」,更待來日「弘揚宗門」的展現。經過尋根與上人的教誨,人人都是一粒粒飽滿的稻穀,正是個人,也是慈濟大家庭豐收的好時節。
圖左 :簡玉蓉介紹「人文真善美」,是為慈濟寫歷史,為時代做見證,每次出班作業就是文字、平面攝影(照相)、錄影三人一組團隊出馬。[攝影者:賴大灥]
圖右 :陳清標(最左)談起進來慈濟的因緣,早期慈濟列車需要買火車票,陳清標當時是臺北車站站長,因此有機會接觸慈濟。後來因為上人的親和力,加入慈濟世界。[攝影者:林群傑]
圖左 :學員黃長祥(左三)說,由於剛進來不久,對於「募款募心」還有心理障礙,藉此向資深志工討教。[攝影者:李政明]
圖右 :士林三陳品秀(中)之前是慈青,現在大學畢業,也有穩定的工作,因此就下定決心,真的要幫上人承擔天下的米籮。[攝影者:李政明]
圖左 :學員吳麗華目前已選擇承擔「人文真善美」,發現下筆要寫出內心的感受並不容易,發願要更精進、多讀書,提昇自己寫作能力。[攝影者:賴大灥]
圖右 :北投一黃少華(左)說,這一次,常住師父帶大家繞了一圈,印象最深刻的是,走廊有一個「大圓鏡智」,師父期勉大家不要任意隨境界改變志向。[攝影者:賴大灥]
圖左 :淡水二葉牡丹分享,精舍師父提醒我們要多讀書,要與時俱進,才能讓自己在菩薩道上走得更好、更穩。[攝影者:林群傑]
圖右 :淡水二洪鳳雅(中)表示,皈依時,上人說,皈依只是名相,我們要明白皈依的精神,就是要「不著相」、「勤修行」。[攝影者:李政明]
圖左 :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培訓,每位學員都已汲取「靜思法髓」,更待來日「弘揚宗門」的展現。[攝影者:賴大灥]
人生好選擇 培訓再精進
網站 | 慈濟全球社區網 |
出處 | 臺北 |
作者 | 吳寶美,邱麗玲,黃毓珍 |
發表日期 | 2020/10/31 |
更新日期 | 2020/10/31 |
標籤 | |
線上閱覽 | 點選連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