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

人間有愛

佛法 沙漠中的綠洲 汶萊慈濟善士火焰化紅蓮 ◎善耘

一、感恩的心聲

「背起了小包袱,回到了慈濟,
慈濟就在台灣的花蓮縣,
師父們呀!好慈悲呀,把我們來教導,
使我們得到了智慧,煩惱從此斷。」

自編的新歌詞,配上「回娘家」的曲調。這是汶萊十一位慈濟會員,獻唱給上人的動人「心曲」。他們是第一次組團前來慈濟參訪,在臨別前夕,特地以幾首佛曲表達對上人的欽仰,及虔誠的感恩心。沒有曼妙的舞步,也沒有樂音的伴奏,而是以最誠摯的恭敬心,與最歡喜的清淨念,唱出最感恩的內在心聲。

在他們樸實篤直的神情中,展現的是最真、最善、最美的感恩臉孔。柔和莊嚴的唱唸歌頌,「南無觀世音菩薩,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……」句句扣人心弦,感人肺腑。「無盡燈」--點亮了無數心燈,燈燈無盡、盞盞相續。十一位善士最後以「佛光普照」歌,祝福精舍常住眾平安健康,並真誠地感謝上人,祈祝上人法體安康。

這一夜短暫的聚會,令人倍覺汶國的三寶弟子,雖與慈濟相隔千山萬水,卻洋溢著無限的愛念與熱忱,不為時空因素所阻礙。如同佛陀說:「學我之所說教,行我之所行道,即使身離千里,亦如同處一室,如不學我所教,不行我道,即使同處一室,亦如千里之遙。」

在南洋的汶萊國,是一回教國家,有二十多萬人民,早期多為華裔、馬來裔等僑胞,後因政治因素,及經濟社會等問題,開始排斥華人,尤其不准人民信奉佛教。此次由鐘居士帶團前來的十位善士,排除萬難,歷經千辛萬苦,終於來到一心嚮往的人間淨土-靜思精舍。

其中胡居士,親眼目睹上人為佛教、為眾生,片刻不得休息,犧牲奉獻;自己亦發弘誓願,出家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我們謹代表所有的「慈濟人」,祝福她早日圓滿大願。余居士加入慈濟將近一年,今日能有此機緣拜謁上人,內心百感交集。他說:「身處汶萊回教國家,有如佛法的沙漠,但是慈濟是這乾沙旱地中的一片綠洲,佛法的甘露法雨滋潤著我們的心靈,慈濟這方福田慧地,更讓我們撒播善的菩提種。我們一定要知福惜緣,把慈濟精神帶回去,大家告訴大家,開闢拓展出更寬廣的清淨樂土。」

王居士原為天主教徒,如今她與夫婿成為令人欣羨的菩薩法侶,家中更設一佛堂,供蓮友精進共修,隨時舉行聚會,研究佛法,濟助貧寒疾苦之人們。此次她與母親同來,母女倆留下深刻印象,對慈濟更堅定信心與毅力。


二、歷劫重生,力行宏願

鐘居士來慈濟已經好幾次了,她入佛門的心路歷程,亦非常感人。她誠摯地感恩上人,同時亦無比感謝她的善知識--夫婿的引導,使她建立美滿的佛化家庭,力行康莊的菩薩大道。

鐘女士的先生為人正直篤實,是傳統中國道德的實踐力行者,他以身為中國人為榮,謹守禮義,勤儉持家。由於因緣牽引,與聰慧能幹的鐘居士締結良緣,兩人合作經營電器公司。鐘居士聰穎過人,精進努力,是夫婿鍾愛的賢內助。結婚至今廿一年,鐘居士曾懷孕八次但因流產而僅擁有一位愛女,現十四歲。七十六年她的愛女曾回精舍參訪學習,皈依上人,法號「慈依」。七十八年又在精舍度過三個星期的清修生活,做義工,幫忙製作蠟燭、豆元粉、……。幾日的相處,她與常住師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回汶萊之前,她特和德善師父勾勾小指頭,許下終身持素的心願。她的父母欣然地表示,幾趟精舍之旅,最大的收穫就是愛女成為上人座下的三寶弟子,而且從今以後都茹素了。這段時期,可以說是她人生的轉捩點。

鐘女士的夫婿宿具善根佛緣,早年因朋友引介,皈依三寶,當初他根本都不了解佛法,也不懂念佛拜佛。直到六年前的一場大病,才使他深體人生無常,虔心禮敬三寶,持素念佛。那一年居士罹患無名怪病,神智不清,上吐下瀉,數度昏迷,送醫急救診治,皆查不出病因。如此日漸消瘦虛弱,僅能靠點滴注射苟延殘喘,數度在鬼門關前徘徊,群醫束手無策。此時他的佛友不忍見他為病魔纏身,特地指引鼓勵他拜佛念佛,並開始持素,或許是因緣成熟,他接受好友的建議之後,非常不可思議地,怪疾竟然不藥而癒。最巧的是他的生日是佛誕日--四月八日,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菩薩的恩賜。

他的愛妻在這段期間也因懷孕而體弱多病,真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,禍不單行;生下一子後,不久即夭折了。他在歷劫大難而重生之後,心中無比感恩三寶恩被,愛妻又轉危為安,逐漸康癒,所以兩人相偕離開汶萊,到東南亞各大佛寺參訪謝恩。

臨行之前,摯友林居士特地向他們宣介慈濟功德會,並贈送慈濟月刊及簡介資料給他們參考。原本就樂善好施,從善如流的鐘氏伉儷,在飛機上拜讀上人的開示,內心法喜充滿,又看到馮馮居士「天眼通」服務,救危濟困,所得善款悉數捐贈慈濟,贊助如來大業,令他們感動不已。

既然來到台灣,當然要親臨花蓮慈濟功德會拜謁證嚴上人。伉儷倆懷著虔誠的敬意,與上人互談彼此的理想,由於理念契合,夫婦倆發心全力贊助慈濟。多年來,他們宣揚慈濟精神不遺餘力,隨緣散播愛的訊息,會員人數與日俱增,目前合計約有三百多人,大家都非常努力植福做功德。

此次鐘居士發心組團前來慈濟參訪,希望大家對慈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。每個人參觀了慈濟醫院、護專、紀念堂的建設工程之後,都讚歎不已,深覺這一沙一石、一磚一瓦,都有自己的心血與努力。而精舍常住的樸實與刻苦精神,更令他們感動--沒有金碧輝煌的雕樑畫棟,只有一間素淨純白的佛殿,與幾間簡單樸拙的寮房、小小的精舍,自力更生、所有的善款,都點滴歸公,創造出歷史上的第一所佛教醫院,又繼續發展教育、文化志業。這一切都不需要任何渲染夸飾,因為大家已經深刻體會到「無聲的說法」,最踏實、最無上的法樂盈滿心懷。

除了參觀各項建設之外,他們一夥人由德慈師父帶領,到近郊探訪慰問貧戶,在黑暗的角落,為困苦的人們帶來一點光明與溫馨的愛,力求改善他們的生活,並衷心祝福他們化煩惱為菩提,開創另一片美好的天空。


三、十方善士,踴躍布施

慈濟的種子已經在汶萊落地生根,發芽,日益茁壯,而辛苦播種的「慈濟人」,心手相連,以無比堅韌的精神,在此地建立新據點,慈濟會務也更蓬勃發展。七十九年度本會收到的善款謹恭錄於下:

一、鐘居士部份:計坡幣八五五六元。

二、汶萊普門精舍:四八○○元坡幣。

三、林居士寄來坡幣六四一○元。

十一位親臨本會的善德,又隨喜捐贈濟貧及建設基金各二千二百五十元台幣(合計四千五百元)。而且此次發心捐病床的大德亦非常踴躍:

一、范居士合家捐坡幣一千二百元,作為病床基金。范居士是一位見義勇為的青年,為人豪放爽直,又孝順雙親,他也為父親及家人捐病床植福(坡幣一千二百元),祈願家人福慧增上。

二、黃居士是范居士的結拜兄弟,肝膽相照,在范居士的鼓勵下,亦慷慨捐贈一張病床(坡幣一千二百元)。

三、賴居士是位虔誠佛教徒,從事保險生意,近日移民澳洲,但對慈濟的護持心念毫不退轉,他亦捐一張病床救助病苦眾生。

四、黃居士呼籲十戶大德合捐坡幣一千一百元,作為病床基金,本會謹祝福諸位善士合家福慧雙修,安康吉祥。

人生在世,短短數十年,生老病死苦空無常,能夠得人身、遇良師、聞佛法,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殊勝因緣,若能知福惜緣,把握行善的機會,則能培植更深厚的善根及福德。汶萊的善心大德,雖然身在千里之外的他鄉異域,但慈濟道侶的法親盛情,卻超越時空,緊緊相繫,萬眾一心,天涯咫尺。祈願這份大愛長情,生生世世綿延無盡期!

(註:由於汶萊是回教國家,為避免給當地佛友帶來困擾,故文中未列出參訪慈濟大德芳名,敬請讀者見諒。)


人間萬事塞翁馬 邱女士惜福更造福 ◎奕凡

聽著邱女士開懷、爽朗的語調,教人禁不住要滿心歡喜地聆聽她娓娓訴說。

邱女士在九歲那一年,因為和同伴玩劈腿的遊戲,不慎傷及腿部;還長了塊腫瘤,當時僅以鄰人所拿的草藥敷腿了事,後來腫瘤愈長愈大,只得送醫開刀,住了三個多月,「那個時候家裡很窮,我爸爸就到布店去批布回來賣,以付我的醫藥費。雖然到現在行動仍然不方便,但是自小父親對我的疼愛、照顧,讓我覺得我是個有福氣的人。」

邱女士的夫婿許大德,也是位有菩薩心腸的善心人,「他在服兵役的時候,每月領有五佰多元的生活費,眼見同事要養一家子人,生活拮据,就撥出伍佰元幫助他們,自己卻省吃儉用……。」許先生對太太的關愛和體貼亦是無微不至,讓她想著就窩心,「我長成這付模樣,又沒讀書,他不但不嫌棄,還細心地,一筆一劃教我認家裡的地址……,我先生現在已經六十七歲了,每天早上運動回來後,都還幫我煮稀飯、準備早餐。有這麼多愛我的親人,你說我是不是個極有一福氣的人!」

就是這麼一顆感恩的心,邱女士已先後以父親、先生、兒子的名義各捐贈一間病房,為他們植福。在今年的五月二十日,她又以母親的名義圓滿一間病房,以報答母親多年養育、照顧的恩情。

「我這一輩子最該感激的就是證嚴法師,如果沒有證嚴法師的慈悲、鼓勵,現在的我可能還關在屋裡,不敢走出來……」才說到證嚴法師,邱師姊即語音哽咽,「當初聽說花蓮有位師父要蓋醫院,卻不知要如何聯繫,後來經鄰人的介紹,才尋得趙輝寶委員,一償發心捐款的心願。」

最後邱師姊仍不忘幽自己一默:「如果我的腳不是長成這樣,我也要當一位慈濟委員,穿那一身漂亮的深藍色制服,幫上人籌募建設基金去!」年已屆五十的邱師姊,不但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怨天尤人,反而滿懷感激,廣植福田;這份善心善願,實在是一位人間的菩薩!


慈濟種子播三峽 劉文秀伉儷聞善護持 ◎慈喜

傅喜玉女士是三峽第一位慈濟委員,她目前服務於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。在未出任委員之前,傅女士深感擔任開路先鋒的惶恐而躊躇不前;因此,靜晹(陳月雲)委員以一則「到非洲賣鞋」的故事來勉勵她:

「悲觀的人,看到非洲人都赤足不穿鞋,於是認為這個市場不值得開發。

「但樂觀的人,卻持積極的想法,認為非洲人都還沒有鞋穿,這個市場實在有無窮的潛力!」

於是,在靜晹師姊的鼓舞下,傅女士信心大增地跨出步伐,希望將慈濟精神帶到民風純樸的三峽地區。

今年五月,傅委員轉來三峽鎮劉文秀伉儷所捐助的善款,共計五萬五千元。其中的四萬五千元建設基金是鎮長夫人--周阿金女士節省母親的喪葬費,在七七四十九天內,將此布施的功德迴向給亡母周娥女士,離苦得樂,往生善道。

另外的一萬元,是劉鎮長捐作濟貧基金之用,希望能貢獻一份關懷的力量。他謙虛地說道:

「個人的力量很小,但所謂『滴水成河,聚沙成塔』,仍應盡一己的本分;也希望人人都能做好事!」

據劉鎮長表示,目前鎮公所設有清寒獎學金,每年撥出百萬基金,獎勵國小到大學的學生。

此外,地方上的建設,如圖書館,劉鎮長也邀請地方上的善心人士共同參與,提供資金及土地。

劉鎮長自民國七十五年當選鎮長以來,今年又繼續連任服務桑梓。為導正社會風氣,劉鎮長決定以身作則,在兒子的婚宴上以茶會來招待賓客,不收禮金,以倡導簡樸的風尚。

鎮長夫人周女士,服務於三峽國小,擔任教務主任,是陳月雲委員當年就讀臺北女師專的同學。

周女士以前曾聽陳委員提起慈濟,但因母親生病,無法前往聽上人講經。平常即樂善好施的周老太太,除了施棺濟貧、護持佛寺道場外,在住院後,曾委託家人轉交本會一萬元善款,因為她-星期須到長庚洗腎三天,深知病痛之苦。

周老太太是在突然中風,昏迷一星期後辭世。那段期間周阿金女士隨侍在側,持唸珠為母親念佛;而老人家最後也很安詳地往生。

周阿金女士目前是三峽鎮婦女會理事長,每年在審查鎮公所低收人戶的資料時,不禁由衷升起悲憫之情,希望在政府的濟助之外,能再給當地的孤老貧寒們一些慰藉。於是,婦女會於每年春節、端午、中秋等三節,舉辦愛心活動,由會友自行贊助資金,購買日用品相贈,以表達對低收入同胞的慰問關懷之情。

劉鎮長在競選後,也將剩餘的米糧,整理成包,送給貧戶,不夠的再自己補足。

劉氏伉儷能在生活裡、工作崗位上,實踐仁愛濟世的作為,相信能為地方創造更多福祉,不負選民所託。本會也於此誠祝劉鎮長伉儷闔府康寧,工作順暢,造福更多的人群,圓成無邊的福慧。


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劉古秀蘭、楊清明的「親子緣」 ◎觀心

因緣的巧妙聚合,往往令人思之歡喜,劉古秀蘭女士與義子楊清明即是一例。

從事成衣加工業的古秀蘭女士,與先生育有三子,家境堪稱小康。平常家居,日日有她裁縫衣物的機踏聲;由於生性開朗,加上樂天知命,使她無論在任何時刻,都表現出親切、慈愛的笑容,是個令人尊重的長者。

劉女士於七十八年緣識慈濟委員陳淑合師姊後,隨即加入慈濟長期會員的行列,舉家五人,每月固定捐輸一千元,隨分隨力加入此福田的播植。

去年九月,她所直屬的成衣公司裡,新進一位年僅十七歲的外務員--楊清明。第一次清明送成衣到這位劉媽媽家,即對她溫馨的長者慈愛之情,留下深刻的印象,而劉媽媽也感覺,這個孩戶、似乎比其同齡的孩子,要成熟、懂事的多。

一次偶然的機緣下,倆人不經意談起,劉媽媽才知道清明因家庭環境的關係,無法繼續升學,得外出工作貼補家計。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--劉媽媽對清明這個「有如自己子女」般的孩子,多了一份心疼與憐憫,便提出:願提供學費讓他復學的心意;清明在面對這一份光明、溫暖的人情味,內心滿滿是一片赤誠的感動、感恩,與感激。

當日,清明主動提起,盼能認劉女士為義母,也讓自己能有盡一己孝心的機會,彼此坦誠懇摯的心念,因緣成熟具足之後,萬丈紅塵裡,又成就了一對令人感動的母子。

而劉家三個小孩,亦承母親的慈悲愛心,不僅視清明如自己的大哥般,而且有食物可吃時,總會不忘「幫大哥留一份」,或與母親外出逛街、添衣購物時,總也會記得提醒媽媽--「幫大哥買一件」……諸如此類種種,足見劉家對清明這個孩子視如己出的對待。

正式地認清明為義子後,劉女士即在按月繳會費中,也為清明植一份福德;近日,她更以清明的名義布施慈院一張病床,藉以教導子女-布施行善的義行,也同時告訴自己的孩子-人要有一顆無私的心。

劉女士對這位義子的關愛,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,閃耀著溫煦和煦的慈母柔光!

我想--不論人與人間,抑或人與山河大地、萬物長河,只要有足夠寬大開闊、慈悲柔軟、謙虛包容、真切無私的胸襟與風格,就不難與萬物眾生,在交會時,互放光芒!


為善不退 求法不休 朱慶田長情大愛利眾生 ◎心澄

林寶蓮委員的夫婿朱慶田先生,是位閱歷豐富、觀念通澈的善心大德。他年輕時曾是行天宮的虔誠信徒,十九歲時加入,後來則在那兒義務做解籤詩的工作。

出身窮苦人家的朱先生說,他之所以發心捐款,是要將所得回饋社會,也是在學種福田;另方面則是機緣成熟了。以後仍要持續地做,因為能加入慈濟為善行列,令他覺得非常快樂。

朱先生表示,他是個很重視文化的人,所以多次贊助經書的印行,甚至打算印送經書到大陸,也曾實地去了解情況。

但是某次和師父談過後,覺得目前的經書已頗多,況且印成了書,如果沒有人看也很可惜,更重要的是,大陸通行的簡體字和台灣的繁體字有所差異,恐怕經書將不容易被普通接受流傳。

因此決定不如先捐現金較為實際,於是他便在五月底捐助了一百一十萬元的建設基金。但是朱先生表示,待兩岸統一後,他還是要完成印送經書的心願,因為如此可使大家學習佛法,對人生及社會將會產生許多光明良善的影響。

朱先生再三強調,人生無常,滄海化桑田,一切變遷迅速,財物是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實在沒什麼可斤斤計較的,他說這是他聽聞佛法後所生的領悟。所以他認為人生在世,就是要多和善知識接觸,請益。

他又說,雖然他僅育有一獨子,但在學習佛法後,他不但較不會煩惱,且更想得開--因為「子女是債,欠債還債有債方來」,所以不論子女數多寡,都不必太耿耿於懷。

以一個參訪者的立場,朱先生熱心地建議,鐵路局若能在花蓮功德會前設立固定站或臨時站,更能便利日益速增的廣大旅客。

因為目前由台北到功德會,必須坐火車至花蓮站,再轉搭公車或計程車;就資源上來說,是一大浪費,就日益眾多的參訪者而言,不論是時間、精神皆不經濟。所以增建車站已是刻不容緩的必須工作。

我們謹於此頌祝慈悲為懷的朱先生,為善不退、求法不休,福業增長!


慧光照十方--張新萬虔敬三寶慈念眾生 ◎慈美

擔任紅十字會總幹事的花蓮縣議會主計主任張新萬大德,今年六十七歲,他秉持著精進不息的精神,熱心公益,服務大眾,深得各界人士的敬重。三十年來,張大德舉辦無數捐血義診活動,濟世利生,實功德無量。

張大德闔家都是慈濟會員,對上人萬分敬仰,尤其是張大德的救人理念與上人的救世理想非常契合,所以他對慈濟的各項志業都傾力護持。近日,張大德發心捐助三十萬元,由子、媳張滄漢先生、張啟鴻、林淑真伉儷攜善款至本會捐交。他們虔誠祈求佛菩薩護佑目前在加護病房的父親,早日康復、平安吉祥。

張大德育有三子二女,妻黃素櫻女士,全家和樂幸福。今年四月廿六日,他因高血壓而引起中風,送醫急救,子女們都由各地趕回花蓮,輪流照顧父親。據張啟鴻居士伉儷(現任鋼琴老師)表示,他們家中一位妹妹,在父親病重的這段期間,某夜於似睡末睡之時,夢見一位出家師父,舉著一把火炬,在黑暗中光芒四射,引領他們去尋找父親。

德慈師父聽了這個夢境之後,為其解說這是子女們的孝思善念所致,只要是對父母孝順,冥冥之中,佛菩薩、龍天護法都會來加持庇佑,若有重災也能輕受,早早消業障,同時代表精舍常住師父及全體同仁,祝福張大德消災離苦,福壽安康。

「人天長夜,宇宙黮闇,誰啟以光明;三界火宅,眾苦煎迫,誰濟以安寧?」唯有三寶--佛、法、僧,才是眾生真正的心靈依止。張大德一生樂善好施,虔敬三寶,建立美滿的佛化家庭,妻賢子孝,實為無上福報;而其本人在病苦中又發大心救助患者,的確令人萬分讚歎。「以佛心為己心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,這種大慈大悲的精神,真不愧是張大德最好的寫照。


人間有愛是清歡 林子英、林清桂喜心布施 ◎水荷

中國傳統婦女的賢良、淑德,正是安定社會的一股無形又不容忽視的力量。

謙和的林子英女士便是這樣的女子,身為一名單純的家庭主婦,平日在照料家事之餘,林女士常和鄰居太太們到各寺廟參加法會、聽經聞法、為家人祈求平安。

經人介紹後,認識了慈濟會員賴淑賢女士,因此又輾轉認識了方曹月琴委員,在方委員的牽引下,得有機緣偕同夫婿林清桂先生前往花蓮。參訪了精舍及慈濟醫院後,林氏夫婦深受上人的佛心宏願所感動,亦感上人肩擔重任,「到底有那些事情是我們可以做的?」

本著這樣的一顆自發心,林清桂夫婦除每日固定的濟貧捐款外,更陸陸續續襄贊建設基金,於五月四日圓滿一間病房。「人在世上,多做善事總是好的……,也盡一點自己的力量嘛!」從林女士平實的語調裡,我們感覺到中國婦女的善心美意在她身上流露無遺。

記得上人曾開示:「做人需要的就是一分平常心,一分平凡的念,如果大家都自覺平凡,就人人平安了。」可不是嗎?社會上人人有顆平實的愛心,即人人得平安,心即清樂。


今生願行菩薩道 游天賜勤耕慈濟耕田 ◎林怡慧

游天賜居士原本即為慈濟長期會員,但深感於慈濟志業如此浩大,按月所捐的會費實微不足道,所以下定決心要更勤於奉獻布施。

今年三月十九日,在陳清標委員的邀請帶領下,參加花蓮全省委員聯誼會,並參觀慈院等建設。置身於這個由七十萬會員所共同締造成的慈濟世界,使他深受感動,於是當場含淚捐贈病床一張。

更由於衷心欽仰師父以瘦弱法體,擔負如來家業的重責大任,游居士分別在三月二十八日及四月二十五日,師父蒞臨台中分會時,當場奉獻十萬元及二萬元善款。

游居士虔敬地表示,慈濟委員們和藹可親力行於菩薩道上,他們熱誠奉獻布施的菩提心,是他有生之年所應致力學習的。此後將以全副心力護持慈濟,以使師父的偉大志業早日完成。

我們在此祝福游大德,以信心為種子,以智慧為犁軛,勤耕善耘於慈濟福田,長養出甘露果實,福慧與日並進!


我們都是一家人 黃金櫻正知正見造福世間 ◎靜慧

去年加入慈濟,今年二月遠從高雄前來花蓮參加全省委員聯誼會,並三步一拜朝山入精舍,黃金櫻女士懷著虔誠的恭敬心,來到嚮往已久的慈濟功德會發祥地拜謁上人。在聯誼會中恭聆上人開示--新春發四弘誓願︰

眾生無邊誓願度
煩惱無盡誓願斷
法門無量誓願學
佛道無上誓願成

黃女士於新一年的開始,即自我期許付出愛心令眾生歡喜,離苦得樂,更誓願生生世世追隨明師力行菩薩道。當日黃女士樂捐十萬元建設基金,並允諾於近期內發心捐助更多的善款。四月十五日,她在百忙之餘,特地搭機來花,慨捐一百萬元,隨即又匆匆忙忙與哥哥離開精舍。在簡短的幾分鐘訪談中,我們感受到黃女士的熱忱與真情,更敬佩她的處世態度與辦事能力,雖然是短暫的相會,卻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黃女士表示:「師父慈悲偉大,建立如來大業濟救世間人,能與師父同世,實在應好好珍惜此殊勝的因緣。人生不長,我會努力行善,多為社會服務,做正當的工作,積極幫助他人。我十七歲就持早齋,平時省吃儉用,獨力撫養二男一女,嚴格教導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,我希望子女守規矩,不染上不良嗜好,例如賭博、煙酒……等,只要把孩子撫養長大,造福人群,我就心滿意足了。」

黃女士除了在家是位賢慧的母親之外,更經營上金工程行、亨城有限公司,員工有二、三十人。她說:「我一直抱著敬業樂群的精神,來處理公司業務,對員工絕對不苛薄,希望生意順利,讓他們的家庭生活安定。盡我綿薄之力,能為這些人服務,是我在世間上的一份責任,我應當全力以赴。當然,我最大的理想是回饋社會,我寧願自己努力賺錢造福社會,也不會為了享受榮華富貴而追求名利。平時我不注重外表的虛榮裝扮;粗菜淡飯、樸素踏實才是真正惜福、不浪費。」

聽了黃女士這番見解,的確讓人敬佩她的人生觀。尤其是有一次她在劫難中,安然自在,虔念大悲咒,後來逢凶化吉,安全脫離災厄。回到家中,她更感恩佛菩薩的護佑,她知道自己是業障現前,所以不憂不懼,只求懺悔消業。或許是心誠則靈,冥冥之中,三寶加被讓她逃過此劫。

「一念善心起,諸事皆吉祥」!愛做善事的黃女士,平時熱心公益,因一位會計師的介紹而加入慈濟,並踴躍護持。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份子後,有更多的法親眷屬同行康莊光明的人生大道,怎不令她法喜充滿呢?

她努力工作、認真做人;毫無所求地付出愛心,為服務世間而生活,實為我們的典範。謹祈祝黃女士闔府安康如意,事業隆盛。同時願大家「心中多一份愛,就少一份煩惱;多一份踏實,就少一份空虛。」從小家庭的祥和擴展到大社會的安和樂利,人人平安幸福。


百善孝為先 張玲華姊妹捐病床為父植福 ◎宏珍

百善孝為先,羊兒跪乳知母恩,烏鴉反哺識親情。

林憲男、林張玲華兩位居士是慈濟志業長期捐輸的護持者,事親至孝,曾多次捐助病床,連女兒林琇宜小姐也發心自己捐助一床,父母親的悲心連帶的可以影響兒女,此乃精神的共鳴、家庭的和諧,是一幅最可貴的天倫樂。

一個人如有孝悌之心,連佛菩薩都會感動的。張玲華居士的父親,張銀旺老居士今年已八十三高齡,因心臟病發在台北「國泰醫院」動手術,手術後情形良好,連醫師都向張家的兒女道賀,最可貴的是醫師還囑咐家屬回去後要多念佛。玲華居士經此深刻地體悟生命的可貴,隨即和姊姊妹妹(秀絨、秀卿、秀絹、秀華、秀真、靜華)一同捐助一病床功德迴向父親早日康復。

張家的女兒孝心可感,在此祝福張銀旺老居士身體早日康復,張居士閤家慈孝傳家,福慧綿延。


為善好施 與人最樂 黃葉月發心捐助建設基金 ◎奉盈

黃金靖、黃葉月伉儷是對樂善好施的長期會員。

黃太太自稱是來自鄉下的老實人,什麼都不懂,又因為一直在迪化街經營雜貨生意,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?

直到好友陳繡卿女士介紹她認識吳素戀委員後,才知道慈濟與樂拔苦的精神,所以發心捐助二十九萬元建設基金。

黃大太說:「我只是在做得到的範圍內盡點心意而已,一方面是有緣,一方面也是想對社會有些貢獻。」

「我自己是由困苦環境中走過來的,所以現在誠心誠意想幫助貧困的人,也希望大家能多做善事,使社會上做好事的人愈來愈多!」

黃太太的心願,正是慈濟努力的目標,相信在可預期的未來,這也是一股淨化社會的無限力量,讓我們在此祝福黃先生伉儷,事事吉祥如意,更增福業因緣!


樂施最富 莊阿珠以同體悲心廣結善緣 ◎小文

「禮運大同篇」上說:老有所終、壯有所用、幼有所長、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。鰥寡孤獨者通常是善心人士濟助的對象,而慈濟世界中卻有很多「貧中之富」的人,他們經濟雖然不是很富裕,但是卻富有愛心,知足常樂;把自己的生活所需減到最低的限度,然後將節省下來的善款用於布施、廣結善緣。曾經歷困頓的人,較能體會貧困者的辛酸,因此在自己能力有餘時,也願意濟助他人,這種「同體大悲」的心,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。

莊阿珠居士就是一個最好的典範,她是慈濟醫院的長期護持者,其夫婿正當壯年時,卻不幸因公殉職,留下六十歲的婆婆和她們孤兒寡母。莊女士需上侍婆婆,下育子女(二男一女),又得外出工作,其辛苦可想而知,但她從無怨言,努力工作,只希望盡自己的職責,把子女教育成人。

四年前,她被上人的精神所感召,因此屢次捐款贊助建院,幾天來善款的累計數已近二十萬元。她常說:「只要我今天有一碗飯吃,那麼分一點給人家也是應該的。」其悲天憫人的心情,非常令人感動;雖然她的家庭負擔那麼重,但還是樂善好施,此點最為難能可貴。

居士的孩子,老大讀建中,老二念北一女,老三於國中就讀。她常常告訴孩子們要勤儉,孩子們也能善體親心,知道母親持家不易,所以從不敢在物質上有逾分的要求。莊女士為了節省開銷,經常穿運動鞋走路上班,現服務於中華紙漿公司。

莊女士持家有方,一門賢善,我們應多多向她學習,祝福她健康如意、福慧俱增!



人間有愛

期刊名 慈濟道侶
期數 第109期
專欄
出版單位 慈濟道侶雜誌社
撰文者 善耘
頁碼 3
摘要 自編的新歌詞,配上「回娘家」的曲調。這是汶萊十一位慈濟會員,獻唱給上人的動人「心曲」。他們是第一次組團前來慈濟參訪,在臨別前夕,特地以幾首佛曲表達對上人的欽仰,及虔誠的感恩心。沒有曼妙的舞步,也沒有樂音的伴奏,而是以最誠摯的恭敬心,與最歡喜的清淨念,唱出最感恩的內在心聲。
出版日期 1990/07/01
瀏覽數 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