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

陳有財
法號:惟壽
編號:慈誠 北0100114
榮董01654
出生:191510月2日
往生:19998月7日

陳有財師兄,台北縣永和市潭墘人。三歲失去母親,父親再娶,另外育有三位弟弟。他幼年失怙,由外祖母撫養長大,母系親族憐他髫齡無依,逢年過節,舅家都會接他回家過年,與二舅一家尤其親近。師兄生性寬厚仁德,接受日式教育之餘,仍至私塾習漢文,深為儒家學說之博大精微所吸引,不僅以「仁義禮智信」教誨兒女,也是自己一生行事做人之準則。

師兄尊古禮、好古樂,喜歡撥弄弦琴竹笛諸樂器,閒來彈奏出悠揚古調。為傳承中國文化、發揚儒家思想,二十五歲開始,即每年至孔廟參加祭孔大典,擔任專司吹笛的樂生。同時加入台灣文化協會,為保存中華文化命脈而努力。

師兄為長男,先是承襲家業,務農耕作。1945到中國旅行社台灣分社服務,至1949國府撤退為止。隨著台灣經濟轉型,他有感於一技在身的重要,決定從事洗染業,開設「榮隆洗衣店」,並擔任西門洗染有限公司經理。他心胸寬大,待人處事務求周到圓滿.對妻女、對兄弟,可謂有情有義,情義兼至。即如三位同父異母的弟弟,也受到他的用心栽培和提攜,直至弟弟們成家立業為止。

二十二歲,憑媒與簡阿緞女士成婚。育有七女兩男,女兒依序是美裡、美月、寶蓮、雪子、滿、足、素純,兩男智仁、智樺最末,然智樺早故。在那物質普遍匱乏的年代,雖然兒女眾多,師兄卻不曾讓孩子們吃過任何苦頭。據次女美月回憶,求學時候,同學大多赤足來上學,她卻始終有鞋子和整齊乾淨的制服可穿。在早期重男輕女的社會,陳家連生七位女兒難免被人譏為是賠錢貨,但他總是儘量栽培女兒讀書求學。美月還記得她讀初中時,有一日清早父親起床掃地,被店裡的師傅撞見,免不了又譏諷他養女兒無用,家務工作還得自己來;隔著牆板,只聽見父親清楚回道:「人生下來就要勞動,就算總統也得做事啊!」她不禁感動得想流淚,父親對女兒與兒子的愛是一視同仁,無有差別的。

五女陳滿也深刻記得每次旅行時,一向節儉的父親都會想方設法購買蘋果讓她帶到學校去,「在那個年代,蘋果可是稀罕得不得了,同學都投以羨慕的眼光呢!」遇到手頭較緊的時候,基於對家庭深重的責任感,師兄寧願自己悄悄的向朋友借貸周轉,也不願讓妻女們擔憂煩惱。他與夫人也是鶼鰈情深、相敬如賓,結褵逾六十載,兒女從來就不曾看見雙親有過拌嘴、齟齬的情形發生。

師兄待人情深而意重,疼惜女兒、憐愛媳婦,兩者無分軒輊。長女美裡在四十歲時因腹膜炎往生,翌年,長女婿沈枝印君又以腦充血故世,遺下三女兩男,孤苦伶仃。是時外長孫女才十來歲,最小的外孫也不過三歲,因婿家兄弟無意代為撫孤,師兄將外孫外孫女接來家中撫養;如今,三位外孫女已各覓歸宿,而兩位外孫也都服役歸來,開始踏入職場工作。長外孫裕原以貸款方式在外購置小屋一間,想起祖父生前的慈愛,思念日深,他問舅舅:「我可以奉請阿公的牌位回家奉祀嗎?」人家說你姓沈又不姓陳,怎有禮拜外姓祖宗之理?「我將阿公當作神明來拜難道不行嗎?」祖孫之情,逾於常分。

他對媳婦的疼惜又勝過女兒,擔心要上班的媳婦回家還得操持家務太過勞苦,不僅時常為其抹桌椅、擦地板、收拾和折疊衣服,凡是力能勝任的家務瑣事,他都默默為之,從來不曾叼念過媳婦半句;人前人後,更是對愛媳讚譽有加。他愛烏及屋,連帶的對親家母也是殷勤款待,往生前一週還迎接親家母來家小住數日,言語熱絡而懇切,讓獨居的親家母來到女兒家感覺既自在又備受尊重。夫人阿緞女士,純樸謙婉、寬宏有容,與他都是「寧可吃虧,絕不佔人便宜」的個性,因此廣受親友歡迎和讚歎。

美裡往生最初兩、三間,師兄心懷愁鬱,將愛女肖像照藏在皮夾中,時時觀看冥想,樓上李媽媽見狀,好意帶領師兄去學瑜珈,本來他有氣喘宿疾,六十五歲開始學瑜珈,憑著毅力和決心,竟能倒立半小時之久。他每日固定到植物園練瑜珈術、打太極拳,身體比過去強健許多。回到精舍參加早課時,他兩腳雙盤,凝立不動,比他年輕的師兄們反倒坐立難安;上人不明究裡,還慈悲的請師兄自在就好,切莫勉強呢!

在師兄七十多歲時候,忽然覺得人生好像快走到終點了,終日愁鬱不樂,全身疼痛暈眩,跑遍台北的大醫院也檢查不出所以然來,愛子智仁百般規勸無效,急電請求二姊美月回去探望父親。美月師姊說服父親與他回到花蓮慈院檢查,因為沒有病房,隔週再回到慈院檢查,並至精舍拜訪上人。上人開示他應多為子孫祝福,若為兒女擔憂操煩,只會增加兒女的罪業,「何況,醫學院就快要動土了,接著要招生,還要進一步訓練醫學生成為仁心仁術的大醫王,慈濟的路還很漫長哪!」師兄恭謹聆聽,頻頻點頭,最後只回應上人一句:「師父!我聽懂了!」

說也奇怪,師兄心念一轉,身體居然不藥而癒,可見「萬法唯心造」。因為四女婿簡文吉擔任慈誠隊中隊長,他就跟著四女婿進入慈誠隊,與晚輩一起培訓學習,年輕的慈誠師兄對他既親切又熱絡,像吳隆盛師兄每見到他就摟著他的肩膀,親切的喊「慈誠爸爸」,結果「慈誠爸爸」之名不脛而走。

他以八十多歲的高齡參與醫院志工服務,師兄姊尊敬他年長,想代他提行李都被他婉拒了,「我還沒開始服務,就讓人做志工服務我,說不過去嘛!」他堅持一切要自己來。無論年長或年輕的病患,見到這位高齡的志工,感佩他的精神,都不太好意思呻吟喊痛。加上他日語流利,與原住民溝通無礙,興致一來,還與原住民病患高歌同樂。自娛娛人,真正享受到助人最樂的歡喜心。

有一回,師兄回慈院做志工,不巧感冒發燒,被許多熱心的師兄姊強力攙扶著到急診室打點滴,他一直拜託師兄姊千萬不要驚動上人;當然,上人還是知道了,特地到急診室探望他。他又驚又喜,背著上人伸了伸舌頭,好像頑皮的小孩做錯事被大人瞧見一般。隔天,他燒退了,精神也舒爽許多,趕緊回到精舍看望上人,他向上人稟報說熱燒已退,「真的嗎?」上人伸手摸了摸他的額頭,恰巧為當日前來拜訪上人的名主播李艷秋小姐攝入鏡頭,並做為節目的片頭廣告,不斷的在電視上播放。他將這些畫面放在心上,做為這一生最值得珍藏的記憶。

師兄尊敬上人、服膺上人教法,惦記慈濟要做的志業很多、道路還很漫長,因在愛女美月鼓勵下,喜捨鉅款襄助慈濟,並在1992親獲上人授證為榮董。他思想通達,智慧朗照,過去因他漢文根砥深厚,懂得禮法儀節,親友常來央請他協助制定舉喪吉日和儀軌、入厝時祖先牌位安置等,自從聆聽上人開示的:「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」後,他都勸說別人不需再看日子,只要心存善念,「心正則氣盛」,時間、方位都不是問題。

由於他做人公正、廉潔不貪,並且頭腦清楚、處理事情有條不紊,所以陳姓親族公推他出面管理位在永和的公產。他不負眾人託付,每一筆收支、稅賦的單據和帳目,都十分清楚明瞭。四十多年歲月過去了,他清白無私的人格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。他的恪盡厥職、有為有守,足可與日月同光。

因為女兒們的善根牽引,師兄一家可都是標準的「慈濟家庭」,愛女美月、寶蓮、雪子、滿四人都已出任慈濟委員,次女婿秦基雄君是慈濟的建築委員,三女婿秦良雄君與四女婿簡文吉君都是慈誠隊員,而獨子智仁也加入慈誠隊員,一家人說慈濟、做慈濟、想慈濟,彼此溝通無礙,感恩包容、歡歡喜喜過日子,不知羨煞多少人。擔任區組長職務的美月師姊,因為忙於慈濟工作,回家探望雙親的日子減少了,師兄童心未泯,有時會埋怨她:「好像回花蓮比回家近吧?」但看到愛女為眾生忙碌的容顏,還是催促她:「趕快回去幫師父出一點力!」他就是這麼一位明理又可愛的老人。

雖已八十多高齡,師兄向來精神敏銳、意識清楚,而身體也還健朗,除了跟隨他數十的氣喘舊疾。8月7日清晨,獨子智仁起床如廁,走過父親房間,眼睛順便往裡張望一下,但見父親不在床上,廁所也無父親蹤跡,心中似覺不妙,趕緊推開房門找尋父親蹤影,卻見老人倚立在床邊,腳趿拖鞋、手裡還握著療治氣喘的噴劑,慌亂的他一邊為父親做人工呼吸,一邊叫喚救護車,待送到和平醫院已是回生乏術了。推斷可能父親半夜起來如廁,卻氣喘發作,尚來不及將藥噴到喉嚨,就往生了。師兄的遽然過世,帶給家人無限的哀慟,然而上人言道:「沒有病苦折磨,得能無疾而終,何嘗不是莫大的福報!」信哉斯言。

8月28日的告別式,前來向師兄致意祝福、想要送他最後一程的慈濟人超過八百人之多,這都是他用身行道得到大眾的愛戴所致,還有更多人是抱著為自己的父親祝福的心情,專程來和他道別的。北區的黃文欽師兄,認為「慈誠爸爸」的善行要廣為傳布,還特地設計了power point簡報系統在會場懷念師兄一生的風範,更有北區慈濟合唱團要求為師兄獻唱,場面莊嚴肅穆、感人肺腑。美月師姊說:「為人子女最值得安慰的,就是能引導父母進入慈濟的世界,讓父親擁有一個快樂的晚年。」美月更相信,智慧敏睿的父親一定會隨佛往生西方,聽佛說法後,趕快迴入娑婆,回到他一向所摯愛的慈濟世界。(揚歆)



1999慈濟年鑑_往生委員慈誠簡傳_陳有財師兄

書名 1999慈濟年鑑
篇章名 往生委員慈誠簡傳
出版單位 慈濟基金會
作者 揚歆
頁碼 353-355
摘要 陳有財師兄,台北縣永和市潭墘人。三歲失去母親,父親再娶,另外育有三位弟弟。他幼年失怙,由外祖母撫養長大,母系親族憐他髫齡無依,逢年過節,舅家都會接他回家過年,與二舅一家尤其親近。師兄生性寬厚仁德,接受日式教育之餘,仍至私塾習漢文,深為儒家學說之博大精微所吸引,不僅以「仁義禮智信」教誨兒女,也是自己一生行事做人之準則。
出版日期 2000/04/28
瀏覽數 131